標識說明:
1. 標識將貴州大學的簡稱“貴大”兩個字組合在一起,體現了現代感、融合感和貴大的特色;
2. “貴大”兩個字運用了篆書的表現形式,體現了貴州大學的歷史積淀;
3. 標志包含的專用字體、英文以及“1902”的數字傳遞了貴州大學信息;
4. 圖形整體感強,醒目、易記。

貴州大學校訓體現了百年貴大追求真理、崇尚完美并且強調博學和實干,為國家民族不遺余力的精神底蘊。它和60余年前國立貴州大學的創始人張廷休先生確立的國立貴州大學校訓“堅毅篤實”有著清晰的傳承關系,又結合了時代賦予當今貴州大學的新要求,承先啟后,繼往開來。起點更高,目標更為遠。和老校訓相比,雖然只增加了四個字,但內涵更加深厚、對傳統文化理解更豐富,可謂“和而不同”。
校訓中的“明德至善”取自《大學》卷首“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于至善?!?意思是大學的根本宗旨,首先在于了解和彰顯人性固有的內在道德光明,然后必須親近人民并竭盡全力為之服務,最后則要通過個人修身與社會實踐,使社會和人都臻于和諧圓滿的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。這是做人、做學問的理想途徑,也是中國文化人精神追求的最高的目標?!安W篤行”見于《禮記·中庸》的“博學之,審問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篤行之”,是儒家先賢做學問的方法論,它與“明德至善”珠聯璧合:“明德至善”提出了終極目標,“博學篤行”為實現這個目標提供了具體的實施方法。這些至理名言兩千多年來被推崇倍至,也為近現代中國高等學府所遵崇。所以,貴州大學的校訓是對傳統文化的一次新的理解和詮釋。這是百年貴大寶貴的精神財富。
貴州大學將不辱校訓,肩負起時代的使命,一路凱歌行進。
貴州大學創建于1902年,歷經貴州大學堂、省立貴州大學、國立貴州農工學院、國立貴州大學等時期,1950年10月定名為貴州大學。1951年11月,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“貴州大學”校名。1997年8月,與貴州農學院等院校合并。2004年8月,與貴州工業大學合并。歷經120余年的建設發展,先后成為國家“211工程”大學,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,教育部、貴州省人民政府“部省合建”高校;是首批“全國黨建工作示范高?!?、首屆“全國文明校園”和教育部“三全育人”綜合改革試點單位。
學校占地面積4637.61畝,另有教學實驗農場1181.26畝,圖書館藏書總量384萬余冊,電子圖書374萬余冊。學校學科門類齊全,涵蓋文學、歷史學、哲學、理學、工學、農學、醫學、經濟學、管理學、法學、教育學及藝術學12類。下設40個學院,在校全日制本科學生3.4萬余人,研究生1.3萬余人?,F有在職職工4200余人,其中專任教師2700余人,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占比56.11%。
學校現有世界一流建設學科1個、國家級重點學科1個、部省合建高校服務地方特色產業學科群2個、國內一流建設學科9個、區域一流建設學科7個;ESI全球前1%學科6個;“雙萬計劃”一流專業總數84個,其中國家級52個;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9個、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、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2個、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24個。
學校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、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人、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等國家級領軍人才22人次、中宣部全國文化名家暨“四個一批”人才等國家級青年人才41人次;國務院學科評議組召集人1人;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5人、教育部科技委委員3人、教育部“新世紀優秀科技人才”10人;貴州省省管專家Ⅰ類人才21人、Ⅱ類人才64人?!扒嗄暧⒉拧?人、一流學科特區人才207人、“溪山學者”特聘教授1人。有連續6年入選全球“高被引科學家”名錄1人;入選Elsevier“中國高被引學者”榜單3人。
學?,F有全國重點實驗室1個、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,部級以上科研平臺20個,省級科研平臺56個;博士后科研流動站8個;國家級教學平臺30個和教學團隊2個、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課教學名師2人;教育部課程思政示范課教學名師 2人和教學團隊2個、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工作室1個;省級教學團隊11個和教學名師44人、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教學名師14人和教學團隊14個、省級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工作室2個;省級人文社科研究和示范基地9個。
學校緊緊圍繞“四新”主攻“四化”主戰略和“四區一高地”主定位,注重培育發展特色優勢學科,堅定不移地把科研論文寫在貴州大地上,努力為我省高質量發展貢獻貴大力量。綠色農藥與有害生物綠色防控創新團隊榮獲“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”,農學院黨委獲“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”;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成果連續四屆獲教育部省屬高校典型案例。
學校是浙江大學、中國農業大學、華東師范大學對口合作建設高校。學校積極推動貴州高等教育發展,與貴州省9個市(州)高校開展對口合作。同時,與茅臺集團、大北農集團、國家天文臺、廣西田園生化股份有限公司、磷化集團、中煙貴州分公司、貴陽農投集團、江蘇豐山集團等500多家企業和科研單位簽訂了全面合作協議。實施貴州省“三區科技人才支持”“科技特派員行動”“博士村長”“111博士工程”“教授、博士進企業”等行動計劃,深化校地、校企合作,提升合作層次,校地合作覆蓋全省9個市(州)各區縣。
學校堅持開放辦學,不斷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,目前與43個國家及港澳臺地區的195所院校、科研機構簽訂合作協議,擁有國家級“111”引智基地2個;是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、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、中國政府獎學金院校、國際中文教師獎學金院校,先后在岡比亞大學設立孔子學院、美國普萊斯比學院設立漢語教學中心,分別與美國、英國、加拿大高校合作舉辦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。此外,學校在SEAMEO(東南亞教育部長組織)、AUN(東盟大學聯盟)、EPU(歐亞太平洋學術協會)等國際組織中發揮了積極作用。2008年以來,學校連續14年主、承、協辦了“中國—東盟教育交流周”系列活動。
學校秉承“興學育人”辦學宗旨和“明德至善、博學篤行”校訓,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,加快推進部省合建和“雙一流”高水平大學建設,為多彩貴州現代化建設發展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、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,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作出積極貢獻。
學校官網:https://www.gzu.edu.cn
信息轉載出處:https://www.gzu.edu.cn/222/list.htm https://www.gzu.edu.cn/226/list.htm